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 樊娜
正在不断降本和规模化的路上,真正满足客户的发射需求。
征途是万里苍穹,梦想是星辰大海——探索宇宙似乎是每位中国人浪漫又长情的幻想。
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全球航天需求的增长以及航天技术的突破,遨游太空、追逐星辰大海这些科学幻想正一步步走入现实,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过去短短数年时间,我国商业运载火箭领域获得飞速发展,正逐渐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发射的完整产业布局。卫星发射、太空旅游、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多场景促商业航天火箭发射需求增长,运载火箭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32年将达到502.9亿美元;低轨卫星已成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重点,2022年卫星发射服务占据火箭应用场景份额46%。
其中,中科宇航经多年发展,也迅速成长为我国商业航天火箭领域的代表企业。从力箭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到力箭二号的研制,中科宇航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自我超越,更在战略上展现了前瞻性的布局。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业企业,中科宇航从成立之初就对商业航天做了全面且深刻的分析。“商业火箭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能力的火箭,我们就做什么能力的火箭。”这一理念在中科宇航内部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科宇航能够在航天探索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航天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以下专访内容,由融中财经整理。
融中财经:伴随着两年市场变化,贵司的技术和产品服务经历哪几次迭代?公司战略有哪些调整?
樊娜:公司从成立之初,创始团队就对商业航天做了全面且深刻地分析,商业火箭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能力的火箭,我们就做什么能力的火箭。所以整体来讲,公司成立五年来,战略没有大的调整。
国内的遥感和导航卫星发展较早,批量发射需求迫切,中国科学院内部也有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需求,所以公司根据这类卫星的特点,最先研制了力箭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运载能力1.5吨,主要就是解决这类卫星的批量发射需求。
伴随着星网和千帆星座的整体计划日益明确,通信卫星发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司在力箭一号首飞之年就开始加速研制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运载能力8吨,计划2025年首飞;并同时进行可回收技术攻关,大幅降低火箭成本。
具体实现步骤上,公司第一步要解决成功问题,第二步要解决成本的问题,第三步要解决规模化的问题。应该说,公司的力箭一号,目前已经通过多次成功发射,实现了商业化,正在不断降本和规模化的路上,真正满足客户的发射需求。研制中的力箭二号将通过首飞再一次证明公司的技术实力,并满足通信卫星对成功和成本的诉求。
融中财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比较关键的事件影响?
樊娜:最关键的事件是力箭一号首飞成功,这证明了公司的技术能力。2022年7月27日,力箭一号以“一箭6星”的方式首飞成功,成为国内当时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火箭,首飞入选了2022年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研制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202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力箭一号被工信部科技成果评价为“国际先进”的工业化低成本快响应固体运载火箭。
2023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26星”方式发射并获得圆满成功,一举刷新了我国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历史最高纪录。
2024年1月23日,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执行“一箭5星”商业发射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首次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发射。
2024年9月25日,力箭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5星”,首次成功进行晨昏轨道发射。
每次发射,都是新的突破。力箭一号已连续成功发射四次,将共计4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4吨,是唯一连续发射吨级以上载荷的商业火箭。
融中财经:商业化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哪些行业共性难题,如产品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
樊娜: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秉承“创新、创新再创新”的设计理念,突破了大吨位固体运载器总体优化设计与试验技术、先进动力系统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集中—分布式现代航天电子技术、低成本箭体结构与分离技术、智慧飞行控制技术、大吨位固体火箭地面使用及热发射技术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
技术团队具有多年与卫星载荷联合研发的能力,具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支撑能力,能够迅速整合航天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有效确保稳定产品配套和过程质量受控。缩短了研制周期,并且降低了研制成本,成为目前综合成本最低、性价比国际领先的固体运载火箭。
融中财经:目前贵司所处行业赛道具备哪些特点?市场竞争格局如何?创业公司是否还有机会?
樊娜:商业火箭公司具备“三高一长”的特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超过400家,但由于火箭技术门槛较高,商业火箭公司只有大约20家,其中真正有稳定的发射纪录并实现商业发射的公司不超过五家。
商业火箭经过九年的发展,头部已经显现,我们判断未来将会呈现寡头竞争的格局。一方面,火箭要经历从成功到成本,再到规模化、产业化的阶段;另一方面,火箭技术敏感度高,涉及国防安全,需要同时满足各方监管的要求,公司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确保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成本可控,所以我个人认为新创业公司的机会不大。
融中财经:中国高科技企业和投资人都在热衷找到解决卡脖子的技术创新,如何守住护城河,同时保持创新性,在市场上进一步开疆拓土?现阶段对技术、市场等方面投入情况?
樊娜:我国的航天技术是完全自主可控的,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就是可重复使用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大幅降低成本。
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投入在技术方面,一是力箭二号的研制,另一方面是可回收技术的突破。公司已投入上亿元的资金,已完成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方案论证并转入工程研制阶段,正在开展各系统的大型地面试验;已完成具备推力调节能力和多次启动能力的力擎一号发动机整机试车;已完成火箭垂直回收核心演算和在线轨迹规划组合核心单机研究,并基于垂直起降火箭原理样机研制开展垂直回收演示验证飞行试验,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已突破火箭垂直回收着陆支腿设计技术,并通过仿真和原理样机试验验证了设计技术的正确性;已突破栅格舵设计技术,完成了栅格舵原理样机研制。
市场方面,公司积极与卫星客户沟通,通过每次发射证明公司实力,已经签订了近50吨的发射合同,并承接了国家任务。未来,力箭系列火箭将成为商业卫星的主力火箭之一,并在承担国家任务方面提供有益的补充。
融中财经:从首次融资到现在,我们接洽资本的考量是什么?对资方的选择有了哪些变化?新一轮融资进展如何?新资金将用于哪些方面?是否有明确上市时间表?
樊娜:我们接洽资本的主要考量是资方对商业航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且认可公司的发展战略、理念与技术路线。公司在初创阶段,主要寻求更有耐心的资本,能够认可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前景,并能提供战略资源支撑。随着公司发展,需要的资金体量更大,更多考量资方的产业投资逻辑和资金实力,以及投资人队伍的多元化,有助于实现更科学的公司治理。
目前正在做Pre-IPO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中大型液体火箭力箭二号的研发、可回收技术的攻关。公司今年正在做股改,争取能早日申报上市。
融中财经:关于未来2~3年或者下一个十年,公司在技术、市场、团队等方面有哪些重点规划?要实现哪些目标和突破?
樊娜:重点规划:未来3年时间计划开发两型可重复使用火箭,分别是主要面向低轨互联网通信卫星、低成本货运飞船、空间科学试验卫星的批量发射的力箭二号运载火箭,以及面向空间科学实验和临近空间原位测量的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技术上主要是突破可重复使用技术,先实现一子级回收,再实现全回收。
融中财经:作为融中Power50优秀的标杆企业代表,如何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下发挥“强链、补链”作用,在技术和产品服务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社会价值?
樊娜:发射服务: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在通信卫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GW星座和千帆星座预示着中国版“星链”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布局的开始,对于中国在全球卫星通信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均规划了上万颗的组网计划,迫切需要占频保轨。除了商业订单,公司也会承接国家任务,作为作国家队的有益补充力量。
技术创新引领:全面推动商业火箭技术迭代升级,以可重复使用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应用,进一步带动商业火箭谋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产业链整合:公司作为大总体单位,聚焦系统集成,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产业聚集,形成聚集效应、规模效应。
产学研协同:与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清华大学、哈工大、北航等多个院校合作,联合攻关前沿技术领域,强化产学研协同。
人才培养:作为行业标杆,可以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持。
国际合作: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参与全球航天产业合作。
通过这些方式,中科宇航不仅能够实现新技术的迭代和新产品的应用,还能带动整个航天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