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AI产品,即人工智能产品,是指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使产品具备智能行为和决策能力的各类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可模拟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推理、感知、语言理解、决策等,进而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本文的分析主要聚焦在AI的软件类产品,如AI教育工具、AI情感陪伴、AI图片编辑等。
据SensorTower显示,2024年1-8月,全球AI应用下载量同比增长26%至22亿次,预计全年突破33亿次;内购收入(仅统计应用商店IAP预估值)同比增长51%至20亿美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33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是AI应用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约为47%,而中国市场的收入仅约6%。
具体到产品方面,2024年1-8月,ChatGPT的下载量位列第一,超1.6亿次,收入接近2.3亿美元。字节跳动旗下豆包的下载量位列第五名,是唯一一款进入TOP30榜单的中文Chatbot(聊天机器人)应用,但其收入与ChatGPT仍有较大差距。
图表 1:2024 年 1-8 月全球 TOP50AI 应用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 SensorTower
近2年来,国内多家AI企业已在海外开拓业务,并取得初步成果:
(1)大型企业:该类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积累、较完善的市场渠道、强大的人才储备等特点,通常会推出多款AI产品去抢占不同领域的市场。例如,字节跳动推出Gauth (AI教育工具)、Capcut(AI视频剪辑)、Cici(豆包英文版,AI个人助理)、ChitChop(AI个人助理)等,其中Capcut在Web端的访问量超4,000万。
(2)初创企业:该类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具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开发出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的产品。例如,MiniMax旗下AI情感陪伴产品Talkie AI(2023年6月上线),SensorTower显示,其全球月活已超1,100万。
据非凡产研显示,截至2024年8月,国内出海规模以上(月访问量超1万次)WEB端AI产品数量已达108个,环比增长13.68%,这也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AI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均逐步提升。
但AI产品出海并不意味着长期的胜利,从AI产品榜的出海榜单看,Fotor在7月份访问量排名第一(访问量15.3百万),而8月下降至第9名(访问量1.0百万);Talkie AI在7月并未进入出海榜的前十榜单,而在8月位居第一名,并成为全球榜的第11名。可见,现阶段实现稳定运营的AI产品是少数,一方面是当前的AI产品同质化仍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AI产品仍处于快速更新迭代期,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图表 2:2024年8月中国出海AI产品访问量TOP10
数据来源: AI产品榜
AI产品为何要出海? 主要原因如下:
(1)更广阔的流量来源:全球市场的企业和个人用户都对AI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和效率提升有极强的需求,AI产品走向海外,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用户。
(2)海外市场的用户付费意愿和付费习惯更好: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欧洲等地区,订阅制服务模式比较成熟,用户习惯为长期使用的服务或产品支付费用,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商业化压力。从业者认为,无论目标客户是企业还是个人消费者,仅从利润角度看,AI产品在海外市场都会比国内市场更好。
(3)海外估值空间更大:在融资时,海外的AI企业有机会获得更高的估值。
以HeyGen为例,HeyGen是一家AI视频生成平台,2023年注销其中国主体公司诗云科技后,将总部搬至美国,业务中心转移至海外,在过去的一年其经常性收入从100万美元级别增长至超3,500万美元,且其在2024年3月获得6,000万美元融资后,其估值已达5亿美元。可见,海外市场对AI产品的商业价值提升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
市场规模
全球范围内AI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据Precedence research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AI市场规模为6,382.3亿美元,并将在2034年增长至36,80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1%。全球AI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如下:
(1)政策支持:近5年来,各国政府对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内方面,202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提出到2026年,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以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海外方面,2023年10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第14110号行政令,旨在推动安全、可靠、可信的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同时该命令启动了“人工智能人才激增计划”,以期为联邦政府招聘和留住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2)技术的持续进步:全球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AI相关技术快速进步,使AI产品更加智能和高效。同时,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提升了计算能力,以及海量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训练资源,这使AI可在更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
(3)用户需求增加:随着企业和个人对个性化和高质量内容需求不断增加,AI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据麦肯锡显示,2022年国内AI使用率约为41%,低于印度(62%)、美国(59%)以及全球平均水平(50%),各行业的渗透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各行业对AI使用率的增加,其对AI相关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
图表 3: 2023-2034E全球AI市场规模(亿美元)数据来源:Precedence research
面临的挑战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AI产品出海仍面临本地化、商业化、合规等方面的难题:
(1)本地化成本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均有所差异,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海外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本地化运营等,毕竟只有真的满足当地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让用户持续留存付费。
(2)商业化挑战:对于众多AI产品而言,商业化仍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例如,对于OpenAI而言,尽管预计其2024年收入将达34亿美元,但其各项成本支出可能达85亿美元,支出远大于收入,尚未真正实现盈利。另外,部分AI产品通过AI套壳应用的形式快速赚取了第一桶金,但该类产品面临较大的增长瓶颈,当ChatGPT等自研产品功能更加先进时,套壳类产品将难以持续获取用户。
(3)合规严格:部分海外市场的合规要求更加严格,这导致企业出海的合规成本增加。
以欧盟地区为例,2024年8月1日,全球第一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在欧盟范围内正式生效,该法案明确了AI系统相关的多类主体,包括AI系统提供者、部署者、授权代表、进口商和产品制造商,其中AI系统提供者的义务要求最为繁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确保合规性。违反该法案规定内容的企业最高将被处3,500万欧元或上一财年全球营业总额的7%(取较高值)。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的高级研究员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认为,对于欧盟以外的企业而言,为了符合该法案的要求,预计合规成本上升20%-40%。
投融动态
据来觅PEVC数据,2024年以来,国内AI大模型、AIGC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合计有126起,涉及融资金额超235亿元人民币。
尽管在一级市场整体投融资热度有所降温的影响下,AI领域的投融资热度也略有下降,但AI领域仍出现多起大额融资事件,例如百川智能获得50亿元A轮融资、MiniMax获得超6亿美元的B轮融资等,融资金额前10名的企业融资金额合计占比超85%,呈现一定的头部效应,这表明投资者对于具有创新技术、良好商业模式的优质项目仍具有较强的信心。
此外,在融资轮次方面,融资轮次集中在A轮及以前,占比近80%,这也表明,AI大模型、AIGC领域的投融资仍主要处于早期阶段。
下表展示了2024年以来AI大模型、AIGC领域TOP10融资金额的事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Rime PEVC平台获取AI大模型、AIGC赛道全量融资案例、被投项目及深度数据分析。
图表 4:2024 年以来中国 AI 大模型、AIGC 领域 TOP10 投融事件
数据来源: 来觅数据
展望
垂直型AI产品仍是出海的主要类型。 垂直领域的AI产品可针对特定行业的需求进行定制和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吸引到特定用户群体。同时,相较通用型AI产品而言,垂直型AI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和成本较低,这使垂直型AI产品具有更强的成本效益优势。因此,预计未来垂直型AI产品仍将是出海的主力军。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国产AI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新兴市场对国内AI企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新兴市场,尤其是小语种国家,对于AI企业而言仍是重要市场。一方面,新兴市场具有较大的人口基数,这为AI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用户基础,而中国的AI技术处于全球领先行列,可满足新兴市场广大用户对更加先进的AI产品的需求。同时,相较中文、英文等主流语言市场,小语种市场的竞争更小,新进入者将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为国内AI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提供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