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潭,编辑:小市妹
今年以来,眼科行业持续承压,“冰与火”同时上演。
一边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多重挑战影响下,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另一边是眼科医疗需求在不断提质,市场的潜力与韧性犹在。
眼科医疗行业经历了近年来波折和沉淀之后,曾经的浮躁正在逐渐消退,投资者开始关注真正的长期投资价值。在当前不确定性愈发显著的发展环境中,稳,显然已是企业经营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冬天总会过去”,不畏浮云遮望眼,眼科医疗赛道仍具有强大的增长潜能。面对行业需求增长的高度确定性,企业还需要凭借自身实力穿越激流,最终胜出的将是在战略、管理、布局等多维度领先的企业。
那么,在目前眼科医疗“坡长雪厚”的赛道上,“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是否持续?强者恒强的逻辑是否依旧坚实?
【分化中,看韧性】
近日,A股市场5大眼科医院陆续公布中报。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降级“捂紧钱袋子”的背景下,行业整体承压。叠加资本市场遇冷,眼科企业股价普遍下挫。
今年以来,A股市场大幅分化,成长风格和红利价值严重倒挂,大型银行、水电股、高速公路股等连创新高,而曾经的成长股一路向南,呈现截然相反的走势。
分化中,有些投资者再次陷入追涨杀跌的循环,而真正的长期投资者看到的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尤其是医药股经历三年的调整,跌出了“价值深坑”。普跌中,杀估值不可避免,但绝对龙头可以凭借超强韧性,率先走出低谷,这些龙头就是最值得关注的企业。
眼科曾被视作投资者眼中的“黄金赛道”,那么如今就会被资本市场“遗弃”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作为人类器官中最忙碌的单元,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电子产品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围绕眼睛的各种疾病大幅增加。而随着老龄化加剧,白内障患者也会继续上升。
数据显示,我国屈光手术量仅为200万例/年,仍有非常大的治疗缺口。2021年,中国每千人近视手术量仅为0.7,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相较美国的2.6仍有3倍空间。
此外,我国还是全球白内障患者人数最多,白内障致盲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每年白内障手术治疗量仅400万例左右。
而老龄化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刚性是不可逆的,这也就决定了这一赛道的绝对成长空间。
从商业价值来看,业内素有“金眼、银牙、铜骨头”的说法,基于较高的专业门槛,眼科的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其它专科,是“医疗+大消费”领域不折不扣的黄金赛道。
叠加投资扩张及规模复制,龙头企业强者恒强,将成为长跑竞赛中的最大赢家。从今年中报对比来看,就可窥出端倪。
大环境不佳,企业业绩普遍不如以往。但综合实力最强的爱尔眼科以国内、国际“双向联动”,在“1+8+N”战略的加持下,呈现韧性增长态势。
公司上半年门诊量794.07万人次,同比增加9.23%;手术量64.99万例,同比增长6.92%,市占率进一步扩大。
上半年,爱尔眼科保持了营收利润的双向增长,实现营收105.45亿元,同比增长2.86%;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19.71%。
▲A股5家主要眼科医院集团2024年H1业绩对比,来源:各公司财报
三大支柱业务(屈光、视光服务和白内障业务)均取得稳步增长,得益于领先的管理水平及业务结构调整,第二季度利润大幅改善,第二季度毛利率提升到50.55%,净利率来到20.95%。
而其他四家企业也保持盈利状态。行业调整期,考验的是微观企业的管理精细化程度。
销售费用率是一个不错的观察口,得益于合理的分级诊疗,庞大的专家人才团队,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及口碑传播,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率为10.62%,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潜力可挖。
▲5家企业销售费用及销售费用率对比,来源:各公司2024H1财报
当然,其他四家企业体量较小,仍处于扩张期,前期进行相应的销售投入,也可以理解,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品牌的成长,未来的销售费用率也有望趋于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上市以来,到2023年,爱尔眼科营收复合增速(CAGR)高达28.54%,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29.25%,并且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连续保持正增长。
这样的答卷,放眼整个A股市场,都十分罕见,体现出长跑型选手的耐力,而华夏、普瑞、何氏、光正4家眼科医疗机构上市时间较晚,增速也可圈可点,但在2024年上半年,5家眼科医疗机构收入增速普遍大幅下滑。只是短期的“趔趄”,还是长期的趋势?是当下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
深挖这份财报,有利于发现各家医疗机构独特的“阿尔法”,随着行业必须也必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更有效率的增长,也是5家眼科上市企业的共识。
【下沉,大市场】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平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省会及一线城市,广阔的下沉市场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非常急切。
华夏眼科就提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365眼健康生态圈”,截至目前其眼科医疗机构相较其上市之时增加75家;爱尔眼科则定下“1+8+N”战略目标(将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打造为世界一流眼科医学中心,在北上广深、成都、重庆、武汉、沈阳建设8个国家级眼科中心,带动N家地区领先级眼科医院发展)。
作为眼科“排头兵”,爱尔眼科这一战略部署更具代表性。
这项战略是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不同于其他疾病,眼科健康具有刚性属性,眼科赛道依旧充满生机。长远来看,市场容量足够大,眼科企业拥有继续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超2.9亿,占比高达21.1%;65岁以上人口达2.1亿,占比接近15%。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4亿,年龄相关性眼病患者不断增加,对眼科医疗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发且持续上升,但我国医疗服务覆盖率仍偏低,尤其是县域等下沉市场医疗服务不完善,巨大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市场尚未被充分发掘。
今年以来,爱尔加大收购步伐,继5月斥资13.44亿元收购52家医疗机构部分股权,创造公司历史上单次收购医院数量的纪录;7月29日又计划拿出8.98亿元收购虎门爱尔、运城爱尔等35家医院部分股权。
收购的医院中,绝大多数位于地市级和县级。可以看出,公司正在不断提升医院布局的颗粒度和覆盖度,满足居民高质量眼科医疗服务需求。
在战略布局上,普瑞眼科加快“全国连锁化+区域一体化”的布局;爱尔则继续秉持独特的“分级连锁”模式,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不断挖潜,覆盖省级和下探县级并举。
当前,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正式成立,公司提出以此为基座,引领全集团医教研水平的全面提升,标志着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驶入世界级水准的“快车道”。
中报显示,募资建设的区域眼科中心上海爱尔、南宁爱尔已建成并结项,湖北爱尔、安徽爱尔、沈阳爱尔、贵州爱尔陆续建成中,北京爱尔英智处在筹建中,“新十年战略”正在稳步推进。
对比来看,相比其他区域性医院,爱尔起步最早、覆盖最广,下沉最深,2023年省会城市覆盖已超90%,地级市覆盖率达80%左右。截至2024年6月30日,爱尔眼科在境内拥有医院311家,门诊部202家,共计513家。民营眼科“老二”华夏眼科,拥有61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5家视光中心,总计126家。
其他医疗机构的区域特征明显,何氏眼科聚焦在辽宁省内,营收占比高达95%,光正眼科、华夏眼科华东地区贡献都超七成。
而且,在爱尔眼科的分级连锁模式下,上级医院向下提供技术支持,下级医院则向上转诊疑难杂症,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患者就诊的便利化。
随着医疗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分级连锁优势和规模效应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微观层面,不仅有效夯实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宏观层面,更是对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透过其他4家上市眼科医疗机构年报和中报,可以发现这4家机构也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从行业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群雄逐鹿的“大戏”正在徐徐开演。
在此阶段,谁也不可松懈,尤其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局面,各家眼科机构都需要突破自己的“天花板”。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更高的医疗质量、更好的医疗服务、更方便的就诊条件,也会随着行业的良性竞争得到实现。
毕竟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眼科医疗服务的渗透率还很低,至少从当前看来,更好、更大、更强、更特是各家眼科医疗机构都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黄金赛道,价值判断】
眼科医疗行业门槛较高,非常依赖技术、品牌、研发、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
因此入局早构建的竞争壁垒很难被打破,经过22年的深耕,爱尔眼科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集团。
国内发力的同时,爱尔眼科已在海外布局140家眼科中心及诊所,逐渐形成覆盖全球的医疗服务网络,凭借领先的全球技术整合和资源融合,驶入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发展阶段。今年6月5日,爱尔国际化再上台阶,其欧洲分部Clínica Baviera宣布收购英国Optimax集团(及其下属机构),进入人口更多、价值量更高的英国市场,海外业务将成为爱尔眼科持续的增长引擎。
强大的品牌效应、人才储备、技术全球领先,医疗机构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其他企业难以企及,国内外双向布局其他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爱尔眼科已经构筑了强大宽厚的护城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利用资本杠杆做大做强是合理且理性的,这在眼科上市公司中并不少见。
跨界而来的光正眼科正在推进剥离钢构和能源业务,重组所得资金,将被投入更具前景的医疗产业;华夏眼科亦坚持“内生增长+外延并购”的发展战略;普瑞眼科则将外延式扩张视作公司业绩的强劲增长动力。
但并购整合真正考验的是背后的融合管理能力,爱尔眼科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增幅不到个位数,这还是在上半年进行了大规模并购的基础上,可见其管理模式的领先和效率。不过爱尔眼科对少数并购标的也进行了商誉减值,可见并购并非次次成功,各家眼科医疗机构在并购时都需谨慎,整合更需有力。
目前,爱尔眼科体量最大的省会医院年度收入超过6亿元;华夏眼科的旗舰医院厦门眼科中心,系公立医院改制而来,历史最长,单体收入逼近10亿元;沈阳的何氏眼科收入为5亿元;光正最大的眼科机构上海光正新视界收入在8亿元左右。而爱尔眼科的地级市医院已经出现收入过亿或接近2亿的情况。这些医院都刷新了社会以往对民营医院小而弱的印象,医院体量和做业务质量都进入到了行业的前列。
但相对于历史悠久的公立眼科医院如中山眼科、北京同仁、温医眼视光等,各上市眼科医疗机构还需要持续发力,更上一层楼。
20多年来,中国眼科格局的发展演变,也充分显示,通过公立眼科、民营眼科的竞争、合作,让眼科行业在各医学领域成为发展最快的专科赛道,老百姓的眼健康是建国70多年来增长最快、获得感最强的阶段。
未来中国眼科行业应瞄准于世界眼科强国,立足于眼科强国之林,更需要公立眼科与民营眼科良性竞争、充分竞争、协调发展、各具特色。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