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南国,培育栋梁。
11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迎来组建72周年暨建校107年庆典。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华工吾校,伟人遗芳。经过一代代华工人凝心聚力、自强不息,如今的华南理工既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更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为国家、为珠三角地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广受外界的重视和支持。其中,来自华南理工的学子,自成一支“造车派”。过去四十余年,华南理工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支撑,“华工系”企业已占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半壁江山”,学校也因此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
就像小鹏汽车董事长、华南理工大学1995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何小鹏,在2020年回母校进行的那场毕业典礼演讲上所说,“如果你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你想要造车的话,只要在校友群里面吱一声,学长们就已经帮你把供应链给搞定了。”
作为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之一“小鹏汽车”的掌门人,何小鹏这段看似“玩笑话”的发言,实则只是低调的高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真实反映。
纵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随处可见“华工系”的身影。
小鹏汽车何小鹏、广汽集团曾庆洪、宁德时代曾毓群、亿纬锂能刘金成、大洋电机鲁楚平……诸如此类的“华工系”创业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闯出来一片天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需不断发展和变革,才能避免“卡脖子”。“华工系”学子,撑起了其中的半壁江山。
这背后,华南理工大学的作用除了为行业培养众多杰出校友外,华南理工大学还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成果。
未来,还将有一群又一群“华工人”走出校园,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
“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
要了解“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是如何练成的,需要追溯至1918年广东省政府在晚清所设的“广东工艺局”中附设工业学校,同年8月该校正式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而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实业救国”的梦想,这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最早办学源头。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华南理工大学正式组建,与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并称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先后在1995年和2001年,进入到“211工程”和“985工程”,并开始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中。
以工见长的华南理工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将目光重新拉回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便能发现“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实乃名副其实。
从整车业务线来看,小鹏汽车、广汽集团,甚至是身处风口浪尖的昔日“新贵”威马汽车,其背后掌舵人均来自华南理工。
小鹏汽车的背景无需赘述,作为首个在美股和港股双重上市的新能源车企,在赴美IPO之时,小鹏汽车创造了当前造车新势力中融资金额和发行估值最高的IPO。《2024胡润百富榜》显示,现年47岁的何小鹏目前的财富为320亿元。尽管财富较2021年的峰值已大幅缩水,但他仍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响当当人物之一。
与此同时,传统车企巨头“广汽集团”,更是在“华工人”曾庆洪的掌舵下,迎上了新能源造车的大势,新品牌“广汽埃安”应运而生,并在2022年10月完成了A轮融资引战,共引入53名战略投资者,融资总额高达182.94亿元,一举刷新国内业内单笔融资纪录。
在今年4月召开的广汽车集团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广汽埃安已累计完成融资超200亿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了上下游战略性产业资源的优势,为其新产品开发、新一代电池、电驱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及产能保证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相当重要的“动力电池”行业,也处处可见“华工人”。
其中,当属有“电池茅”之称的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毓群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多年后才选择到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攻应用物理系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并凭借着扎实的学术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办了宁德时代,专注于电动汽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
此外,宁德时代的“同行”,亿纬锂能的创始人刘金成,同样是华南理工的优秀校友,刘金成的博士阶段是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在刘金成的领导下,亿纬锂能位列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十,是一家市值千亿的行业巨头。
除了整车和电池企业,华南理工大学的多位校友也涉足与汽车行业相关的领域。
其中有在1994年创办大洋电机的鲁楚平。如今的大洋电机除了生产空调等电机外,还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车辆旋转电器、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氢能发动机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中国最大的独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电机及控制器提供商。
此外,还有创立华锋股份的谭帼英,华锋股份以铝产品起家,如今已涉足新能源汽车电控及驱动系统领域。以及执掌通达电气的陈丽娜,通达电气则专注于客车车载智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除了上述华南理工大学的知名校友外,还有长安福特总裁何晓庆、宝能董事长姚振华……活跃在新能源汽车一线“华工人”的名单,很长很长。这也充分展示了华南理工大学在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方面的实力。
“企业家的摇篮”
为什么“华工人”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半壁江山?
对此,何小鹏的解释是,华工的很多校友挑选了需要长时间有韧劲的赛道来创新,因而更具爆发力。这并不是华工的校友会看天时地利,而是大家一直在做,刚好又符合国家发展规划成为政策鼓励的对象,因而乘势而起。
“华工人考虑的是如何用技术改变世界,商业化相对少一些,但到一二十年之后,商业化却随之而来。很多学科,越底层越基础越会有更大的想象力,无论是电池、电机,华工人在这些体系里面都做得很不错。”何小鹏在央视《对话》中说道。
同时,这还要归功于华南理工大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持续投入。
华南理工大学的汽车专业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设,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开展汽车电动技术的研发和教学,出版了自编教材《电动汽车学》。此外,华南理工还拥有多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平台。
正所谓“根深叶自茂”,因华南理工汽车产业深耕近半个世纪,故如今“华工人”的足迹遍布整个造车产业链上下游。而以工见长的华南理工大学,显然不止一个“造车派”。
在“华工人”搅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很容易看到一位造车新秀“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而开沃汽车的创始人黄宏生,便是“华工人”最早因“彩电三剑客”名气而在商界脱颖而出的参与者。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彼时的李东生、陈伟荣和黄宏生,还都是华南理工大学1978级新生,但在数年之后,三人分别执掌的TCL、康佳、创维,这三家彩电企业均跻身当时全国彩电行业的前4位。同样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他们,在被冠以“彩电三剑客”头衔的同时,也被称为“华南理工三剑客”,华南理工大学这一高校,也由此在商界“出圈”。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华南理工大学一度培养了珠三角70%的企业家和高级工程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湾区就有华工校友创立或领导的上市公司超过200家。
2022年,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证券时报》根据现任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公告内文的简历,制作了一份A股董事长本科毕业高校的“行星图”。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以拥有23位董事长校友排名第4位,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校友会榜》显示,华南理工大学共有16位校友登上2023胡润百富榜,位列第六;上榜校友总财富达6227亿元,位列第四,仅次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如今,80后、90后的新生代华工企业家校友也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袁玉宇带领迈普医学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昌敬带领石头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有米传媒创始人陈第、荔枝微课创始人黄冠、音书科技CTO陈国强、齐悟CEO王一、一鸣惊人文化传播创始人吴鸣、翎客航天创始人胡振宇等多人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精英榜”。
与此同时,“校友互投”事件也发生在华南理工大学中。2022年7月,“华工人”陈方明创办的博雷顿科技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星航资本、合肥仁顿与麦顿投资联合领投,中集车辆、上海科投股份、科升资本共同投资。其中,同为“华工人”创办的小鹏汽车便是星航资本战略基石出资人。
校友惺惺相惜远不止如此。早在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校友会成立会上,广州校友会还与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签订了“学校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从科研合作、人才引进、文化交流等层面进一步推动与母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根据学校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广州校友会组织相关校友企业建立战略产业基金,促进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校友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可以预见,华南理工大学将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
薪火相传
一大批“华工人”企业勇立潮头唱大风的背后,离不开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华南理工大学为之做出的努力。
早在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开设“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共同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主要面向华南理工大学所有理工类专业2年级本科生进行学生的选拔与招收。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基因组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促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基因组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除了在生物科技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如此。
2023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重庆校友联络处,向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赠送了一辆阿维塔牌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据了解,该车生产线的规划设计以及部分零部件技术,凝聚了华工校友和校友企业的智慧和参与。
华南理工大学所做的还有很多。
在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市政府联合创建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进一步投资成立东莞华工协同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实力和社会技术创新力量,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原则,以股权投资方式运作。此外,公司还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设立了产业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运作,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社会贡献与科研产出的重要标准,也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关键指标。华南理工大学一份被列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工作案例,很清晰展示了属于其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特有提及,打造“五院一园”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加速高科技成果的落地与产业化。
过去几年,华南理工大学聚焦广州、佛山、珠海等粤港澳核心地区及珠江两岸轴线,搭建“五院一园”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分别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莞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化创新项目与企业需求、创新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科技与产业和资本的对接,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落地与产业化。
其中“五院”强化中试放大、产业化验证、中小企业孵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建设成为湾区重要的创新节点和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发挥各研究院的地缘和人才优势,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服务。“一园”则充分发挥孵化转化功能,侧重于引入成熟的技术成果入股创办企业,引入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用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投资,加快中小企业的成长。
数据显示,“五院一园”近五年累计孵化企业超160家,获得各类经费支持超10亿元。在2019和2020年两年期间,华南理工大学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出资创办企业15家,相关成果估值1.67亿元。
从“华南理工三剑客”,到“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未来,这家有着107年历史的“企业家摇篮”,还将续写更多属于“华工人”的不朽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