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随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声响起。
直播间的主播兴奋地宣布:“老板太欧了,抽到了稀有卡!”
在这个简易的直播间内,摆放着一张桌子和一个置物架,上面立着“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警示牌。
女主播声音甜美,继续麻利地抽卡、拆卡。
尽管设施简陋,这个直播间却“人来人往”,背景里的小卡五颜六色,各种IP卡牌应有尽有。
随着主播抽出典藏版、限量版……
直播间里的观众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下单的人络绎不绝。
据媒体报道,在这其中,却隐藏着不少被明令禁止下单的未成年人。
从一个人的盲盒,到一群人的拆卡,近来,“拆卡直播”逐渐风靡。
直播间里仿佛有种神秘的吸引力,使每一个点击进来的人“欲罢不能”。
据公开数据,在短视频平台上,“潮玩盲盒”类目前200名账号中,带有“拆卡”字样的就接近半数。
广泛的粉丝基础、高情绪价值、强烈的娱乐属性、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抽卡”机制带来的增值效应……《2023年中国收藏卡市场研究报告》中提到了卡牌流行的原因。
简单来讲,卡牌作为载体,能够满足粉丝群体交流娱乐的需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带给消费者的情绪价值。
从成交额来看,在主流短视频平台上,该赛道一个月的体量在10亿元左右。
一些违法犯罪,也正在悄然发生。
今年9月,鄞州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民警在工作中发现有人利用网络直播间开设赌场。经侦查发现,该案参赌人数众多、涉案赌资巨大。
经查,该犯罪团伙设计了一套极为隐蔽的赌博方式。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引流,引导玩家组队众筹盲猜球星卡。
该模式表面上是销售商品,实际上销售的是中奖机会,中奖结果由偶然性决定,具有赌博性质。
此外,拆卡直播间还出现不少新的“骗局”。例如通过各种玩法降低消费者抽中高级别卡的概率,甚至还有商家掉包高级别卡或者作假卡。
这些小小的三寸卡片,究竟为何让人如此痴迷?
拆卡直播间又有何种魔力让人疯狂“上瘾”?
拆卡风潮背后,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又该如何得到有效监管?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程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孟倩分别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拆卡直播火热,本质上和此前因为全红婵而火爆的“乌龟对对碰”一致,都是拆盲盒刺激。
而拆卡直播更加简单粗暴,可以直接使用市面上有的集换式卡牌进行直播。
作为一个拆盲盒的新玩法,只是省去了收到盲盒的快递过程,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让主播直接拆盲盒,达成不断拆、拆不断的快捷体验。
购买盲盒的受众,则类似云玩家,在主播互动过程中沉浸其中。
拆卡直播出现骗局,和这种“云拆盲盒”可以有作弊空间有关,即:
掀起拆过的集换式卡牌,通过重新包装,来变化概率,一方面可以增强刺激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制假售假带来更多机会。
毕竟,如果直接使用市面上现成的集换式卡牌来进行直播,主播根本无法掌握概率,其对直播间可能出现拆出高级别卡的惊喜频率难以控制,同时其成本无法有效降低,缺少盈利可能。
购买盲盒的受众,则类似云玩家,在主播互动过程中沉浸其中。
线下拆盲盒,往往是一个人的游戏,缺少观众,即使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范围也极其有限。
而线上拆盲盒(卡),则有一种类似众人围观下的“赌味”。
在大多数不认识的受众中,通过参与拆盲盒直播互动,形成类似榜一大哥刷大火箭的炫耀感。
而且看似花费更少、更拼运气,这就比直接砸钱的土豪味更多了一种偶遇感。
这种赌味,无论是对于任何受众,都容易形成一种变相在线赌场,其社会价值导向容易引入歧途。
未成年人进入直播间,在目前技术上很难防范。
同时集换式卡牌的消费群体,特别是由于奥特曼、小马宝莉以及近来出现一些来自海外卡牌如韩国明星闪卡之类IP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群体。
因此很容易带来未成年人疯狂下单的情况。
各方面都应对未成年人进入此类直播间负责,家庭教育的责任,平台防沉迷的责任,商家消费陷阱的责任,都在凸显。
唯有全面禁止未成年人沉迷此类直播,禁止其下单消费,方能有效地避免未成年人被“误导”。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