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上市一周暴涨20%,美的的出海之路开了个好头

访客 2024-09-27 11:40:17 54041 抢沙发
上市一周暴涨20%,美的的出海之路开了个好头摘要: “宁可走错一步,也不能走错半步”,这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名言,也代表着美的集团在扩张方面长期以来一贯的风格:稳健。映射在当下,就是当老对手海尔智家于2020年率先登陆港交所,国...

“宁可走错一步,也不能走错半步”,这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名言,也代表着美的集团在扩张方面长期以来一贯的风格:稳健。

上市一周暴涨20%,美的的出海之路开了个好头

映射在当下,就是当老对手海尔智家于2020年率先登陆港交所,国际化策略初显成效以后,美的集团终于也迈出了这一步,成为了第二家“A+H股”上市的家电巨头,也成为了今年以来港股最大的IPO。

然而,据港交所数据,2024年上半年,无论是募资额,还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港股IPO市场的表现都堪称惨淡。IPO募资额创2003年以来新低,更有超过37%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

相比之下,美的集团的股价却在7个交易日内上涨超过了24%。在港股募资额创新低,打新“赚钱效应”减弱的当下,为什么美的集团能够逆势走高?美的又是如何在内卷严重的环境下创造价值,寻找增量的?依靠港股市场带来的“窗口效应”走向海外以后,美的能否重拾高增长?

在破发率高达37%的港股市场,为何美的能够逆势暴涨20%?

根据Wind数据,港股市场的IPO募资额在2023年创下近20年来新低。2024年1-8月,港股共有43家新股上市,首发募集资金约196亿港元,延续了这种低迷。

同时,这43家新股中,有16家在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超过37%,“打新赚钱效应”甚至不如同期的A股市场。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规模小、破发率高的行情中,美的集团却凭借着270亿港元的募资规模登陆港股市场,不仅成为港股年内规模最大IPO,规模还十倍高于上半年以25.86亿港元刷新港股年内规模的茶百道。

翻开招股书,2021年—2023年,美的集团的总收入分别为3433.6亿元、3457亿元以及3737亿元,实现了1.4%的复合年增长率,稳步上升。

与此同时,2021年和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90.3亿元和298.1亿元。到了2023年,净利润更是跃升至337.4亿元,同比增长了1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8%。

而在今年上半年,美的同样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营业收入2172.74亿元,同比增长10.30%;归母净利润208.04亿元,同比增长14.11%。

营收利润稳健增长,业务模式成熟,现金储备充沛。这种要体量有体量,要盈利有盈利的超级IPO,自然也吸引了许多基石投资者的参与。

而从这些投资者的组成中不难看出,中远海运(香港)、瑞银、大家人寿这样的航运、银行、险企排在了投资者名单的前列。并且这些企业多数为与出海有关的配套企业,以中远海运为例,作为一家全球化航运央企,它可以为美的集团海外业务提供重要的物流支持,从而保障美的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的赴港上市不是为了募集资金,而是为了加快全球化步伐,发挥港股的通道和“跳板”作用,锚定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股价的上涨,也更多的是折射出市场对美的集团取得全球化突破,打开新的增长曲线的看好。

家电企业出海,真的如投资者想象的那般美好吗?

然而,放眼美的所处的整个家电行业,在国内市场,三大家电巨头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空调、洗衣机市场分别呈现“格力+美的”、“海尔+美的”双寡头格局,冰箱市场则为“一超多强”,海尔市占率超三成。

然而,近年来,三大巨头的营收增长都在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城镇居民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每百户保有量分别为172台、102台、99台、107台。大家电的保有量已接近瓶颈水平,不会再有大的增长。

彼时,中国家电市场整体呈现出结构和价格双双下行的特征。业内人士表示,地产行业不景气对家电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更是直言,“未来三年家电行业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家电业务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成长空间有限,必须寻找第二引擎。”

在这种情况下,三大巨头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着各自的增长点:

美的集团通过不断地并购,将自己的版图扩大到了更多的领域。自2016年起,美的斥资超过400亿元,先后收购了库卡集团、以色列高创公司、菱王电梯、合康新能、万东医疗,科陆电子,涵盖了机器人、电梯、新能源车、医疗、储能等多个行业。

只不过,从营收增速的角度来看,这些探索表现得并不顺利,2024年上半年,美的集团面向企业业务的营收为467亿元,同比仅增长7%,除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收入维持较高增速外,智能建筑科技收入增速跌回个位数至6%,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同比则下滑9%。

海尔智家则在品牌高端化上发力,但最终也只有卡萨帝一个子品牌成功在高端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格力电器则一直在积极拓展空调以外家电品类,并且在新能源车上动作频频,但从结果上来看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执着于国内市场“内卷”,显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此,三大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其中,海尔智家出海最早,目前已经在上海、中国香港、法兰克福“A+H+D”三地上市。而美的、格力则紧随其后,规模较小。

根据2024年的情况,三大家电巨头的海外收入增长速度均快于国内,海尔智家的海外营收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内市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行业竞争激烈,但海外市场仍然充满机遇,美的集团如果能借着港股上市带来的机会,成长为全球性玩家,仍然有着较大的增长潜力。

敲钟以后,挑战才刚刚开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照销量和收入计算,2023年,美的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家电企业的第一,按销量计算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9%。在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以及厨房电器和其他家电领域分别占据了23.7%、14.2%、10.5%及6.0%的市场份额。

截至9月11日收盘,美的集团市值约4307亿元,是格力电器2201亿元、海尔智家2355亿元市值的近两倍。

然而,从海外市场拓展情况来看,美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包括美的在内的中国家电行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的高性价比出海。以海外品牌代工为主,自主品牌占比低,这种形式不仅产业链价值量低毛利率低,成本红利期也短。随着近年来东南亚代工产业的兴起,成本红利甚至已经为负。

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并购,自主品牌高端化成为了中国家电出海的主题,以海尔智家为代表的企业率先开始了自主品牌结合收购当地品牌的模式。通过并购的方式,利用成熟品牌的渠道资源,切入海外的本土市场,这成为了当时中国家电巨头在海外建立自主品牌最便捷的方式。

此前,海尔智家通过收购日本三洋、美国通用、意大利Candy的家电业务,在全球不同市场构建起中高端家电品牌矩阵,尤其是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家电,使得海尔在北美市占率直接跃升,这也使得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其自有品牌。

美的集团在过去几年也先后通过收购日本东芝白电业务、意大利中央空调Clivet,推动了其海外自有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突破发展。2013—2023年,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营收规模从450亿元增长至1509亿元,增长超3倍。目前,美的集团自有品牌业务收入已达到海外家电业务收入的40%以上。

对此,美的在半年报中特别表示:在海外发展自有品牌依然是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坚定OBM(海外自有品牌)优先战略,全面走向海外,彻底改变策略,向海外优秀企业学习借鉴,力求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

而近年来,国内的细分家电的新势力科沃斯、石头科技以及华为、小米等专门孵化智能家电品牌的互联网巨头,也在对海外家电市场虎视眈眈。

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实现全球突破,提升自己的自主品牌定位,会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美的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来源:港股研究社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04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